你的位置:联华证券-配资网-配资官网-配资官方网站 > 配资官网 >

一千块钱开50倍杠杆 渭南 三产撑起GDP“半壁江山”


发布日期:2025-02-21 21:20    点击次数:71

一千块钱开50倍杠杆 渭南 三产撑起GDP“半壁江山”

  2024年,渭南市地区生产总值(GDP)突破2157.73亿元,同比增长5.7%,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.7个百分点一千块钱开50倍杠杆,且超越省级增速。

  从三产来看,2024年渭南三次产业调整为19.8:26.5:53.7,第三产业占比过半,在经济版图中“当家”角色越发凸显。第二产业增速领跑,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47%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8.8%。

  此外,2024年渭南粮食生产首次突破260万吨,年产量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。

  这一“成绩单”背后,既有“三线”建设时期奠定的工业基础持续释放动能,也有新兴产业崛起与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红利。

  三产占比53.7%

  服务兴产业兴,服务强经济强。

  2024年,渭南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57.81亿元,增长6.1%,占GDP比重达53.7%,占比较2020年增加了8.6个百分点。

  其中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间从633.58亿元增至816.5亿元,消费结构呈现明显升级态势。

  一方面,得益于消费品“以旧换新”政策的推动及政府各类消费券的发放。

  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12月23日,渭南市消费品以旧换新交易量8.8万余笔,拉动消费11.8亿元。截至12月12日,渭南市汽车置换更新平台提交申请3310辆,拉动消费39968.71万元。

  同时,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深度下沉县域地区,譬如进社区、赶大集等,进一步激活了县域消费潜力。2024年,渭南市限上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.7%,限上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.2%,乡村消费增速是城镇的2.5倍。

  此外,渭南市也通过发放汽车、商超百货、住宿餐饮三大类政府消费券,释放消费潜力。

  从限上消费数据来看,除了餐饮收入下降1.8%外,2024年,渭南市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125.8%,粮油、食品等基本生活类商品消费增长39.9%,烟酒类增长16.3%。

  居民消费也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。2024年,渭南市体育娱乐用品、电子出版物等“精神消费”品类增速均超20%。

  另一方面,渭南人口数量奠定了一定的消费基础。

  根据渭南统计数据,2023年末,渭南市常住人口为460.4万人,在陕西省各市中位居第二名,仅次于西安。某种程度上,人口多意味着消费力旺,信达、吾悦、万达等知名商圈的布局和押注,亦从侧面印证了渭南的消费潜力。

  除了常住人口带来的消费外,渭南的另一大“消费人群”是游客。

  尧头窑、仓颉庙、合阳福山、司马迁祠以及“爆款”项目华山,共同组成了渭南的文旅“底子”,也是陕西及邻省“周边游”和“短期游”的热门目的地。

  一组数据来看渭南旅游热度。仅春节期间,渭南市重点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96.33万人次,门票收入2366.09万元,华山景区、富平中华郡等列入全省重点监测的4个景区共接待游客130.34万人次,经营收入达到2528.61万元。

  工业增速最高

  虽然“三产”占据了渭南GDP的“半壁江山”,但“二产”增速在三次产业之中最高,达到了6.5%。

  从投资来看,2024年,渭南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.5%,工业投资增速达19.8%,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7%,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8.8%,资本向高附加值领域集中的趋势显著。

  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,经济强,强在工业,城市兴,亦兴在工业。这一点,渭南市官方层面也多次强调,“渭南实现追赶超越的短板在工业,支撑在工业,潜力和希望也在工业。”

  细究下来,渭南工业基因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“三线”建设。

  陕西印刷机械厂、西安昆仑机械厂、陕西化肥厂等企业依托秦岭、塬沟及陇海铁路的区位优势,形成了以机械制造、化工、电力为核心的工业体系,奠定了城市南扩东延的空间格局。

  这一时期的工业布局不仅塑造了渭南的城市骨架,更培育了技术工人群体与产业链配套能力,也为后续产业升级埋下伏笔。

  如在机械制造领域,“陕西印刷机械厂”等企业向高端装备领域转型,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.3%,其中制造业增速达13.2%。

  截至2024年8月,渭南生产的高端凹版印刷机、印刷机械控制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%,服务国内90%以上软包装印刷企业,印刷机械相关产品畅销3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

  能源化工领域,“秦岭发电厂”向清洁能源延伸,推动电力、热力行业增加值增长3.6%;“陕西化肥厂”通过精细化工升级,助力原材料制造业增长18%……

  目前,渭南有20条重点产业链。其中,乳制品、新材料等四大产业纳入国家优势集群,7条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近千亿,产业链纵向整合成效明显。

  不过,发展潜力和机会背后,其工业仍面临一定挑战。

  与2020年对比,渭南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从651.54亿元降至572.63亿元,占GDP的比重从34.9%降至26.5%,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有待显现。

  深化“西渭融合”

  对于渭南市下一步发展,“西渭融合”或仍是关键词。

  渭南与西安地缘相接,高铁仅需要20分钟,且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。

  具体来看,富阎产业合作园区由西安、渭南两市合作共建,位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区,地处西安市阎良区、渭南市富平县两地毗邻区域,是“西渭融合”的先行示范区。

  自设立以来,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吸引了大量产业项目落地。通过整合西安的科技、人才、资金等优势资源与渭南的土地、劳动力等要素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,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。

  上述背景下,“西渭融合”步伐亦在不断加快。

  2024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:

  “深化西渭融合发展。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,推动富咸机场铁路、西安都市圈环线北段等项目建设,力争”四纵五横“综合运输通道与关中交通网络无缝连接。以乳制品、增材制造等优势产业为突破,加强与西安产业链错位互补、协同配套,推动先进制造业向”关中制造、渭南配套“拓展。推进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发展,力促煤矿智能化控制系统等项目建成投产。”

  这意味着,渭南将逐步通过交通基建、产业协同、创新驱动等一系列举措,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。

  从产业协同角度来看,交通的改善将进一步打破了行政边界对要素流动的制约,使得人才、技术、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够更加自由地在两地之间流动。

  此外,在产业领域,西安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将生产环节布局在渭南,利用渭南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,降低生产成本;而渭南的企业则可以借助西安的科技研发资源和市场渠道,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。

 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,有助于推动产业链从“被动承接”向“主动互补” 转型,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。

  在“西渭融合”的战略机遇下一千块钱开50倍杠杆,未来,渭南需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关中平原创新网络,将“人口大市”转化为“人才红利”,方能在区域经济竞合格局中实现“中等城市逆袭”。



友情链接: